• 正能量網

    劉劭:曹魏大臣、思想家,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轉變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思想家和政治家。 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漢末年,舉孝廉出身,初為上計吏,歷任太子舍人、秘書郎等。曹魏建立后,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陳留太守,冊封關內侯。正始年間,去世,追贈光祿勛。劉劭學問詳博,通覽群書,曾經執經講學,成為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參與編纂類書《皇覽》,制定《新律》。編寫《人物志》,品評人才。著有《趙都賦》《許都賦》《洛都賦》等辭賦作品,多已亡佚。僅見《趙都賦》、《上都官考課疏》,收入于《全三國文》中。

    image.png

      人物生平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官至尚書郎、散騎常侍,賜爵關內侯。受詔搜集五經群書,分門別類,纂為《皇覽》。又與議郎庚嶷、荀詵等共同制訂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趙都賦》、《律略論》。魏廢帝時,專事執經講學。所著《人物志》,討論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問題,以為人“稟陽陰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從人之形質,可觀察其才性。對人性、才能和形質等分析甚詳,反映漢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趨勢,開魏晉士大夫品鑒人物的清淡風氣。所著有《法論》等。約生于東漢建寧年間,卒于魏正始年間。官至散騎常侍。著《人物志》,探討了人才選拔的標準原則問題。他認為,識人不僅應聽其言,而且應觀其行;不僅要看其外貌,而且要看其內在氣質。他把人物分作“三材”、“十二流品”,認為圣人是最高理想,英雄次之,等等。他還用道家的無名解釋儒家的中庸,表現出儒道合流的傾向。他的思想是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image.png

      成就

      漢末魏初是社會思潮的轉變時期,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出現了儒、道、名、法競起與合流的趨勢。又因為曹操重刑名,更促進了名家和法家思想的流行,使得人物品題(“月旦評”)由對具體人物的評論,發展到人物才性高下標準問題的討論。劉劭的《人物志》反映了這一思想特點,對評論人物才性的原則和標準進行了比較廣泛深入的討論,為當時哲學思想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他認為,對人物的認識不僅應聽其言,而且應觀其行,說“必待居止然后識之”;人稟陰陽以立性,由于每個人稟受的氣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才性。他根據才性高下,把人物分成五等;圣人、德行(與“圣人”比,是“具體而微”)、偏材(有一方面特長)、依似(表面上有一方面特長,而實無)、間雜(“無恒”的人)。他認為,“圣人”是最高的人格。“圣人”以中庸為其德,說:“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咸而不堿,淡而不醇,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劉劭用道家的“無名”解釋儒家的“中庸”,表現出儒、道合流的傾向。他的思想是漢學向魏晉玄學過渡的中間環節。

      作品

      《趙都賦》《樂論》《許都賦》《人物志》。《人物志》作為我國歷史上首部系統的人才心理學專著。

    以上就是劉劭:曹魏大臣、思想家,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轉變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劉劭:曹魏大臣、思想家,推動漢學向魏晉玄學轉變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

    本站為注冊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非“本站編輯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用戶自主發布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站長郵箱(190277521@qq.com)本站是非贏利網站,本網站鄭重提醒注冊用戶:請在轉載、上載或者下載有關作品時務必尊重該作品的版權、著作權;如果您發現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請立即和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關處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s-zhong.com/article/a127656400991795402.html

    分享:
    掃描分享到社交APP
    發表列表
    請登錄后評論...
    游客 游客
    此處應有掌聲~
    評論列表
    x

    注冊

    已經有帳號?
    五月婷婷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