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常說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但放在歷史風云變幻面前,這道理也可以換成另一句大實話:小物件助推大歷史。
中國幾大王朝輝煌里,就在帝王將相建功立業的身后,盛世榮光無比亮眼的一幕幕畫卷里,就有一類不動聲色的小物件,看似當時人們耳熟能詳,日常生活里也常打交道,司空見慣到極少被重視。然而低調的外表下,卻默默升級技術水平,最終成了那個亮眼時代里,無比重要的幕后助推。
它們就像我們身邊,經常出現且經常幫忙,無比熟悉的日常好幫手,為那些至今記憶著國人驕傲的時代,默默貢獻技術力量。
一:漢弩(西漢)
自從戰國年間起,弩就成為了中國軍隊極為信任的武器,某位國際大導演鏡頭里,那秦國弩陣萬箭齊發的霸道場面,早叫多少影迷看得連呼過癮。但放在歷史上,這畫面卻信不得。

因為戰國年間的弩,威力性能固然領先世界,卻依然局限極大,就連威力性能稱雄當時的秦弩,有效的殺傷距離也不過百米以內,射速與精度更是嚴重沒譜。對付移動緩慢的步兵夠用,撞上迅烈呼嘯的匈奴騎兵,卻是嚴重不夠。所以繼承秦朝工藝的漢軍,面對匈奴的侵犯,卻只能默默憋下這口氣花錢送女人換和平,就吃的這裝備的血虧。
可發展到西漢著名的“文景之治”年代里,這虧卻是越吃越大。匈奴成了喂不飽的狼,隔三差五就囂張來擄掠,休養生息的大漢軍隊呢?卻是打打不過追追不上,一度落到連還手的勇氣都沒有。如此慫包場面,也叫正一心治國的漢文帝悲憤連連,但就在這悲憤時刻,大臣晁錯的《言兵事疏》里一句,卻叫漢文帝瞬間亮了眼睛: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這是漢匈戰爭歷史上,一篇有著扭轉乾坤意義的戰略謀劃,天賦奇才的戰略家晁錯,精準找到了漢軍最應該倚重的獨家優勢:弩!因為此時的漢弩,已非昔日射的近打不準的秦弩。
就是在西漢開國的默默發展里,中國人造弩的工藝,也有了重要的突破一步:有了銅鑄的機匣和標有明確刻度的望山。前者好似強壯手臂,徹底改變了戰國弩射程太近的窘態,從此漢朝的常規戰弩,射程射速完全可以覆蓋匈奴騎兵。后者更是精準導航,有了精確瞄準技術的漢朝弩,從此射殺更加準確。匈奴人昔日弓強馬快的優勢,從此徹底消解!

就是從這篇奏疏開始,西漢王朝的軍事改革隆隆啟動,在隨后的幾十年里,憑著這獨家的兩樣技術,各種型號的新型弩應運而生,甚至有了車載重弩與單兵強弩協同作戰的無敵模式。待到漢武帝年代反擊匈奴的號角吹響后,成熟的弩陣射殺,更成了驕橫匈奴人眼里的恐怖殺招。漢軍反擊漠南的戰役,決戰漠北的血戰,都是以強弩開路,與騎兵突擊密切配合,仿佛連環重錘,徹底將草原霸主匈奴,殺得嗷嗷北逃。
以斬殺單于人頭的悍將陳湯的霸道宣言:三五個裝備精良的匈奴兵,恐怕才能勉強扛住一個漢兵!強弩在手,就是這樣自信。那個絲綢之路貫通歐亞的輝煌時代,就有這霸氣的漢朝弩開路,一路碾壓出來。
二:平衡舵(兩宋)
古代中國造船業一大驕傲創舉,就是發明了舵。這個在古裝片里看似常見的物件,直到中世紀時,卻還是中國人的獨家技術:在十世紀以前,歐洲人的船只想要在海洋上轉彎,只能依靠側槳玩命劃,簡直是又累又笨外加危險大。但從東漢年間起,造舵技術成熟的中國人,操作就方便得多。當然,也有一樁大苦水:風力大小無常。

何為“風力大小無常”?海上航行,全靠船只扛風浪,但船只一旦造得太大,操作就成了麻煩事。哪怕中國舵操作方便,一旦船只過大,卻也常操作不動。所以在宋朝以前,中國的海船雖說牛氣,卻也困于這個操作難題,最大也只能造到二十丈。
而到了宋朝開國伊始,這個技術問題,卻也不僅僅是門面的問題,而是關乎宋朝國運的大事——為宋朝賺錢。
雖說后人說起宋朝,總是驚艷于宋朝發達的工商業與富庶的經濟文明,經常稱之為“富宋”。但是大宋開國時,卻是名副其實的“窮宋”,北方攤上個兇悍強敵遼國,惡戰一打二十年,邊境農業生產全癱瘓。開國頭四十年饑荒災害更是不少趕。就連后人無比羨慕的北宋官員工資,在宋初都是絕對的窮人等級。以宋初名臣楊億的吐槽說,當時宋朝官員的平均工資,也只有唐朝的五分之一。漲工資?那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所以,開國就差錢到紅眼的宋朝,也就毅然定下了一樁有別于歷代的發展國策:休養生息主抓農業?看來是不趕趟了,唯一來錢快的辦法,就是大力抓外貿。宋太祖年間時,唐代時的外貿市舶使就變成了市舶司,貿易權限更大。廣東福建浙江各地的沿海官員也各個派任務,誰能拉來更多的外國商船商人,立刻重獎升官沒商量。甚至宋太宗本人也曾多次出面,熱情接見賞賜來華的外國商人——歡迎全世界的朋友(錢)都到大宋來。
可要實現這個目標,一樁實打實的技術要求,就是造船。但這時的大宋,對這事底氣最足,宋初的時候,一種新型的中國舵應運而生,叫本來就是龐然大物的中國海船再度升級,徹底成了中世紀里的巨無霸級別——平衡舵。

平衡舵,是古代中國造船業的一大重要創意,它的一部分舵面分布在舵柱的前方,且可以借助水流來驅動,更有轱轆等設備進行牽引,所以操作也就更加輕松,更大的船只也可以放心在海洋上航行,自然也就放心往大了造。宋代的遠洋商船,最大的體積霸氣突破三十丈,且消耗木料達五千料。整個海船上有考究的船艙與豐厚的糧食儲備,甚至還可以種植飼養,還海面上航行數月都毫無問題。
如此強大技術水準的大船,也就伴隨著大宋拓通海上貿易的國策,成了牽動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強大力量。中國的海船已經可以開到東非沿岸,大宋的貿易對象更突破了二十七個國家。廣東福建浙江更遍布大小貿易港口,海外貿易從此到達了中國古代的最高峰。甚至還在阿拉伯國家留下一句風光諺語:為人做事,要像乘坐中國船一樣平穩。

開國時窮的掉渣的兩宋經濟,更從此打了強心針,兩宋的政府財政收入,常年維持在每年六千萬貫的水平,甚至遠遠壓過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元明清三朝。紅火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了它第一個高峰時代。而沉默的平衡舵,則是一次次默默運轉,貢獻足以突飛猛進的動力!
以上就是這兩個小東西,一個助漢退匈奴,一個幫宋建立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容,下面小編又整理了網友對這兩個小東西,一個助漢退匈奴,一個幫宋建立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問題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匈奴人為什么抓到漢人俘虜后不殺死,反而優待他們在本族娶妻生子?
漢人投降匈奴可以娶漂亮老婆,放到現在怕是很多單身男士的福音。 古代時期,中原地區的漢人跟北方地區的匈奴人幾乎都是不死不休的宿敵,說到底每一次匈奴北上南。
海昏侯的墓是怎么被發現的?
2011年3月22日深夜,南昌大塘坪鄉觀西村村民熊菊生騎著摩托車行至村口,突然被路邊閃出的幾個黑影嚇了一跳,遂趕緊用車燈一掃,看到是幾個行色匆匆的路人才略覺。
有哪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發明改變歷史?
有人說,人類歷史進程牛的很,根本不會輕易被誰改變。但是,在很多數時候,歷史就像小編喝高了以后騎自行車,看起來嗚嗚喳喳,橫沖直撞,但是碰上一個小小的物件。 在。
歷史上戰爭結束后,死亡士兵的尸體怎么處理?
馬革裹尸還是最好的下場了,大部分死亡士兵的尸體都只有一個下場——曝尸荒野。 野戰中特別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一邊追,一邊逃,死者遍地都是,逃的只顧逃,追的。 但。
世界上最巧的事有多巧?
1937、1938、1939年連續三年,號稱“鋼軍”的日軍精銳第五師團分別被八路軍、雜牌軍、中央軍干翻了三次。你說這事巧不巧? 當第五師團遇上八路軍115師,不敗神話。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傳說?
不請自來,關于這種棄老,在網上看到很多不靠譜的說法,所以特地來正本清源一下。 答友碣石樵子君,已經將這種謠言進行了歸納,不再重復。在這里,重點針對謠傳。 后。
有哪些古詩詞讓人讀過后頓生豪氣?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 《將進酒》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望岳》 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清) 林。
司馬炎明明有26個兒子,為何卻偏把皇位傳給一個傻子?
史載,晉武帝司馬炎共有25個兒子。司馬衷是次子,是正宮楊皇后所生, 所以于武帝泰始三年被立為太子,時年9歲。 司馬衷一、兩歲時, 大家發現他簡直就是個弱智,。 楊。
農村老話“凍死不烤燈頭火,餓死不吃貓叼飯”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農村老話雖然少部分有點迷信,但是大多數都是祖祖輩輩的經驗總結,這些俗語流傳至今依然非常適用,它告誡人們正確的做人做事,對生活很有指導意義。 農村老話“。
如果可以出去旅游只能去一個地方,你選擇去海邊還是草原為什么?
很高興回答你這問題,如果可以出去旅游你去一個地方,你是選擇海邊還是草原為什么?我的回答如下, 其實人喜歡的地方都不同,有的人喜歡海邊,有的人喜歡草原,。 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