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能量網

    曹操封關羽漢壽亭侯,關羽用了一輩子,為何劉備封賞,關羽不接受?

    假如有兩個職位擺在你的面前:一個是遼寧艦的艦長;一個是蒙古國的海軍司令。你會如何取舍?


    當然,這個比喻并不是很恰當:因為實際上兩個職位之間的差距,我覺得簡直比例子里的還要懸殊:

    這倒不是關羽瞧不起劉備,也不是他對劉備有什么意見,而是他那個漢壽亭侯的爵位,含金量實在是太高了。

    這里得普及一下官和爵的知識

    官品

    表示官員的等級,與地位、俸祿緊密相關。

    西周以天子賜命的多少形成官品,有一命至九命之差。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王之三公八命,伯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四命。公、卿、大夫出封,則加一等。

    爵位

    表示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封號,性質與爵相當。


    宗室封爵,在西周時一般分為諸侯、大夫、士三級。諸侯、大夫,同時也是官稱。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邑,封地的收入即其俸祿。士有祿田。戰國時宗室爵多稱“君”,如信陵君、平原君,但封君不限于宗室,君也不是官稱。受封者只在封地收取租稅以為俸祿,行政長官由君主另行選派。


    漢朝宗室封爵,分王(也稱諸侯王)、侯(縣侯、鄉侯、亭侯)兩等。諸侯王先有行政權,后被收歸朝廷。

    三國魏至南北朝,宗室封爵大體分王、公(縣公、鄉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亭伯)、子、男六等。

    曹操封關羽漢壽亭侯,關羽用了一輩子,為何劉備封賞,關羽不接受?

    一、爵比官受用

    爵是可以世襲的,是一種榮譽,為什么劉備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王也是爵位,有了爵位意味著,家里從此步入貴族行業。如不犯造反之類的罪,爵名一般不會回收。

    而官品不世襲,隨時會被替換,而且官高不過宰相。而且五品以上的官,必需是有爵位的人才能擔當。6品之后,都叫散官,用現在的話講,沒有編制,臨時官。

    二、當時所有的人還是以漢為正統,其他都只藩鎮割據,大家心里都明白,劉備的賜封哪有漢獻帝惕封好用啊。

    另外 ,關羽性格孤傲,在劉備封五虎上將時,聽說與黃忠這個老人家為伍,不服氣而已,為什么呢?張飛、趙云是自家兄弟,可以不計較,馬超乃名門之后,貴族出身,與自己同封為五虎上將,也不都埋汰自己的身份,黃忠只是官,沒有爵位,自己乃朝廷御賜“漢壽亭侯”,是有爵位之人,所以看不起黃忠,劉備也漢權力封人家爵位,漢中王還是自封的,曹、吳兩家根本不認可。孫權還得向漢獻討封呢。

    總結

    說到底關羽對自己的出身低微還是非常介意,漢壽亭侯雖說是曹操封的,但終究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封賞,這種感覺是非常之爽的。

    事實上,關羽之所以愿意接受曹操封賞的“漢壽亭侯”名號,卻不愿接受劉備的封賞,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看看你都了解幾個?

    關羽的“漢壽亭侯”爵位是漢獻帝冊封的,曹操只是表奏,曹操當時是沒有權限封侯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關羽因官渡之戰斬顏良,解白馬之圍,曹操便上表天子,奏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關羽是忠義之士,在得知劉備的下落之后,便將曹操授于他的官印懸于中堂之上,護送兩位嫂子離開曹營,千里走單騎,到河北袁紹處尋找劉備去了。這“漢壽亭侯”爵位既然是漢朝皇帝封的,就是他的榮譽,所以,無論他走到那里,還是什么時候,都享用著這一殊榮。

    而劉備在公元219年自稱漢中王時,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當時并不愿意接受,害得授銜大使費詩費了好大力氣,好說歹說才勸服了關羽接受封職。盡管如此,關羽還是習慣享用漢獻帝封他的漢壽亭候的爵位,大家試想一下,一個是皇帝封的爵位,另一個是王封的職位,皇帝與王誰大,孰輕孰重應該清楚,再說,關羽本是忠臣良將,忠漢、忠君,他們桃園三結義時,一心想的都是匡扶漢室。

    也許,正是關羽是一個忠漢、忠君、忠義之士,才為自己日后敗走麥城,兵敗被殺埋下了禍根。因為劉備看清了關羽本質,如果漢獻帝不死,只要有關羽在,劉備就不敢擅自稱帝,否則,就違背了他們桃園三結義匡扶漢室的初衷。這也是關羽為什么不愿意接受劉備所封,享用“漢壽亭侯”一輩子的原因。

    我們提起關羽,一般都知道他的爵號是漢壽亭侯。有人還為這個封號進行過考證,究竟這個封號該是漢--壽亭侯,還是漢壽--亭侯。似乎前者更能顯現關羽忠于漢室的精神。不過,不管怎么說,關羽是對他這個封號是很重視的。他的周圍的人一般都尊稱他為“君侯”,他也欣然答應。

    關羽是蜀漢唯一的名將,是整個三國正史上的第一名將,是三國唯二的萬人敵和熊虎之將,但是關羽從有爵位到去世都只是個漢壽亭侯,而且還是劉備的敵人曹操封的,雖然這個爵位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因為亂世之中沒有享受奉?,但關羽還是把漢壽亭侯的爵位用了一輩子,即使在襄樊之戰中被殺,關羽終身也不過是漢壽亭侯。

    漢壽亭侯是一種爵位,爵位與官職不同,爵位可以世襲,而官職不能世襲,關羽一生的官職一直在變化,但是爵位從來不變,爵位表示可以享受某地百姓的賦稅收入,這個爵位所在地的賦稅收入都歸爵位所有者享受,關羽的爵位表示:漢壽亭這個地方的爵位歸關羽所有

    關羽

    另外,侯爵分為三種:縣侯、鄉侯、亭侯,這與東漢時期的行政區域是吻合的,東漢的縣下設鄉,鄉下設亭,亭下設里,關羽的爵位就是亭侯,與關羽類似的還有:于禁是益壽亭侯,李典是都亭侯,龐德是關門亭侯,這些都是亭侯。所以關羽的漢壽亭侯可以讀作:漢壽亭-侯或者漢壽-亭侯。前者表示一個叫漢壽亭這個地方的侯,后者表示一個叫漢壽這個地方的亭侯,但都是亭侯,絕對不是縣侯或者鄉侯,因為當時曹操手下除了夏侯惇是鄉侯外,其他所有將領都是亭侯或者是關內沒侯,而沒有鄉侯或者縣侯。

    關羽之所以被封為這個爵位,是因為關羽在白馬之戰中立下大功,那個時候還是關羽投靠曹操的時候,劉備在徐州時被呂布打敗,后來投靠曹操,曹操聯合劉備滅亡了呂布,之后,劉備又偷襲了曹操的徐州,曹操東征劉備,劉備戰敗逃走,關羽在下邳城被俘虜,于是短暫投靠了曹操,關羽是不愿意跟隨曹操的,只是當時為了保命投靠了曹操,之后關羽為了報答曹操不殺之恩,于是在白馬之戰表現神勇。

    曹操上表朝廷封關羽

    當時關羽與張遼一起是曹操的前鋒,兩將率軍殺向白馬,關羽直沖袁軍中軍主將,殺到顏良麾下,斬殺了顏良,在千軍萬馬之中陣斬敵方主將,這種情況在中國幾千年冷兵器時代都不多見,顏良一死,整個白馬就解了圍,這全是關羽的功勞,當時以軍功來分封爵位,所以關羽被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為漢壽亭侯。

    這個爵位是經過正當程序,由曹操上表,漢獻帝批準的,算是一個名正言順的爵位,所以關羽一直沿用這個爵位,雖然沒有享受到奉?,但是在名義上還是很含金量的,盡管關羽的官職一直在變,從中郎將到偏將軍,再到蕩寇將軍,最后到前將軍,假節鉞,但爵位一直是漢壽亭侯。

    關羽為何跟隨劉備一直沒有增加爵位呢?哪怕是名義上的?

    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原因很簡單,起初是沒必要,后來是沒時間,再后來就是顧不上。

    關羽是漢壽亭侯,這一直就是一個名義,沒有實際效果,亂世中兵荒馬亂的,上哪收賦稅?況且這個漢壽亭侯很可能是曹操地盤上的,關羽跟著劉備,是曹操的敵人,這個爵位也就沒用了,只是圖個名義,東漢政府正宗的漢壽亭侯,所以劉備沒有必要封,反正有了名義。

    拿張飛比較一下也就知道了,張飛的第一個爵位直到劉備拿下荊南四郡后才封的,是新亭侯,也是個亭侯,與關羽是一樣的,但比關羽晚了9年,張飛一直就是跟關羽同一檔次但是稍微低于關羽的存在,所以劉備也封了一個名義上的亭侯給張飛,并且張飛直到被死,也一直是新亭侯。

    漢壽亭侯關羽

    劉備自從受到劉璋邀請進入益州后,就一直很忙,公元211年入川,到公元215年拿下成都,俘虜劉璋,同年,孫權又跟劉備討要荊州,劉備又從益州率領幾萬人馬趕到荊州支援關羽與孫權對峙,后來因為曹操攻打漢中,劉備讓步雙方立即湘水劃界,然后劉備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益州,結果曹操撤軍了,然后黃權、法正建議劉備攻打漢中,劉備準備了一年,然后發動了漢中之戰,漢中之戰持續了兩年多,終于在公元219年擊敗了曹操,拿下了漢中,然后劉備稱漢中王。

    在劉備稱漢中王前,關羽已經率軍開始北上進攻襄樊了,然后劉備派劉封、孟達進攻上庸三郡,接下來襄樊之戰開始爆發,關羽在前線擒于禁、斬龐德、圍襄陽、攻樊城,打得曹操幾乎遷都,益州的劉備也在時刻關注襄樊前線的戰況,結果從孫權偷襲荊州之后,形勢急轉直下,關羽在襄樊前線無心戀戰,在撤軍回荊州的路上,全軍潰散,敗走麥城,然后就是關羽突圍被俘虜,沒多久就被孫權斬首,首級還送了給曹操。

    關羽

    這一連串的事情在發生過程中,劉備也是忙得沒有時間顧及這些封爵位的事,蜀漢一直在對外戰爭,哪有閑工夫去討論封爵位的事,封爵位有一個標準的流程,先要列名單,還要列戰功,兩漢以軍功封侯,還需要讓群臣討論,最后經劉備批準,劉備這個時候很忙,忙著對外戰爭,沒有心情和時間去這些事,況且還只是一個名義,沒有實際意義。

    從關羽被殺后,劉備就更忙了,也沒有必要再封爵位了,再封也只是追封,劉備在關羽死后的第二年就稱帝了,這是劉備一生的追求,稱帝兩個月后就發動夷陵之戰,到第二年被陸遜打得大敗,狼狽逃回永安宮,這已經是生命中的最后時光了,劉備戰敗后心情憂郁,再加上需要托付后事,其他的事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關羽一生都以漢壽亭侯自居,劉備在有生之年也沒有再給關羽封侯了。

    漢壽亭侯

    關羽去世4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60年,關羽才被劉禪追封為壯繆侯,不過個侯爵多半是總結性質,給關羽的一生作個蓋棺定論,是蜀漢群臣討論的謚號。

    我們知道漢壽亭侯這個封號一直伴隨關羽的一生,當劉備在漢中稱王后曾封關羽為“前將軍” 關羽并未接受,但對“漢壽亭侯”這個封號卻很寶貝,這其中原因在《三國志》中有記載。

    《三國志》中記載:“殆先主以公賜名漢朝,因之不改,特建置一縣為公奉邑。”

    關羽作為劉備的結義兄弟沒有接受劉備的封號,卻對曹操給的這個封號情有獨鐘這是為何呢?根據歷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因為這個封號是漢朝正統給的,意義非凡

    在建安五年劉備大敗于曹操,關羽被擒但曹操對關羽待以厚禮,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后來袁紹派大將顏良、淳于瓊、郭圖等在白馬大戰攻打曹操。關羽也參與了其中他親斬顏良,將顏良刺死于萬軍之中,取其首級,使得曹軍士氣大振使得官渡之戰首戰告捷。曹操代表漢室朝廷將關羽冊封為“漢壽亭侯”。

    《三國志·關羽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這個封號的意義便在于是漢王朝冊封的,且有漢獻帝的玉璽蓋過章的是非常正統的。關羽一直以來都以“忠義”著稱,除了忠于劉備之外他更忠于的是漢室。“漢壽亭侯”的第一個“漢”字體現了漢朝對關羽的認可。

    雖然在后來劉備也稱帝了但已經不是當時的漢朝了,而且劉備當時并沒有一統天下,所以劉備冊封的封號和漢王朝冊封的其含金量還是不一樣的。從“殆先主以公賜名漢朝,因之不改”幾個字中便可以看出關羽對這個封號的重視。

    第二,在漢朝被封侯要求是很高的,雖是“亭候”但爵位其實并不低

    漢王朝在漢高祖劉邦時期以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意思就是非劉姓的人不能稱王,沒有大功是不能封侯的。“侯爵”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封的。像張良、蕭何 、 陳平、 霍光、周勃這種對漢朝有過非常卓越貢獻的人都限制于侯爵,而李廣難封也正是這個原因。

    史書上有記載在漢朝侯爵被四個檔,分別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李廣終其一生都沒有被封侯,他的兒子李敢為霍去病出生入死才被封為關內侯,也就是最低一級別的侯爵。雖然到后來呂后專權后為了發展呂氏的勢力外戚封侯,但明智的皇帝都會堅持這一原則。所以“亭侯”雖然官職不大,但好歹也是個“候”級別,也并不算低。

    在劉備沒有稱帝之前,也被冊封過漢朝的封號 那就是“宜城亭侯”。在公元196年曹操以天子之令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冊封“宜城亭侯”。從這里可以看出劉備的這個“宜城亭侯”侯和關羽的“漢壽亭侯”其實是一樣的級別。

    這對關羽來說也是非常光榮的一件事情,的雖然關羽跟隨劉備打天下。但他的官職和劉備其實是一樣的。

    第三,“漢壽亭侯”的封號代表著關羽對光復漢室的決心

    漢壽亭侯是關羽第一次被“官方”正式冊封的封號,也代表著他對復興漢室的決心。關羽在跟隨劉備之前身份地位是非常低的。早年還因為犯過事兒而背井離鄉,在幽州涿郡依靠販賣點小商品糊口。在黃巾起義爆發爆發后跟隨劉備在涿縣組織起義軍,經過一系列的戰爭才逐漸展示出自身的實力。慢慢的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尊重。

    “漢壽亭侯”這個封號讓曾遭無數白眼和嘲諷的關羽第一次感受到了莫大的榮譽感。同時也感受到了漢朝對他需要。所以對于“忠義”的關羽非常珍惜這個封號,也一直以此封號示人。

    總結:關羽之所以一直用曹操冊封的羽“漢壽亭侯”,而不接受劉備冊封的“前將軍”并不是因為對劉備和曹操的個人看法原因,而是關羽更重視漢朝賜予的封號,這個封號對他來講意義不同。

    這個問題并不準確,確實關羽到死為止,在劉備手下官銜升了不少,但是爵位一直是他在曹操手下受封的漢壽亭侯,但是關羽沒有拒絕劉備的封賞。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第一次給手下封賞爵位,是在奪取荊州,自領荊州牧以后。劉備第一個封的就是親如兄弟的張飛,封他為新亭侯。而劉備之所以跳過關羽封張飛,是因為關羽暫時依附曹操的時候,在白馬之戰斬殺顏良立下大功。曹操表奏漢獻帝,將關羽封為漢壽亭侯。

    關羽得到劉備消息,離開曹操去尋找劉備時,“盡封其所賜”才離去,以示和曹操以后不再往來。但是關羽受封的爵位劉備是認可的。在后來劉備手下公推劉備為漢中王的表章上,關羽的漢壽亭侯赫然在列。

    關羽和張飛雖然都是亭侯,不過這個成色有點區別。關羽的漢壽亭侯是曹操表奏漢獻帝以后被封的,屬于官方認證。而劉備封張飛,多少有些私相授予的味道在里面。所以關羽的封爵其含金量明顯高于張飛的,不會輕易放棄。

    其實不要說關羽,就連劉備自己,也是直到稱漢中王以后,才把當初曹操表奏漢獻帝,受封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交還。

    劉備第一次封手下爵位超過亭侯,是在他稱帝以后。此時關羽已死,所以第一個封的還是張飛,被封為西鄉侯。

    如果此時關羽還活著,那么劉備肯定會給關羽封一個比原來爵位更高的封賞,而關羽也不可能拒絕。因為劉備封他的官銜關羽從來沒推辭過,沒有理由單獨拒絕封爵。可惜關羽沒等到這一天,所以他到死還只是漢壽亭侯。

    關羽封侯是漢壽亭侯,可是貨真價實的大漢天子所封,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僅是三分天下,給關羽再封侯,含金量都不足其6成。關羽自然就不會像張飛等人翹首以盼。

    而劉備為了尊重關羽素傲的面子,封侯時,讓關羽待在荊州,象征性地立了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當時,簡報傳到荊州,關羽立馬就犯顏了:"吾何與手下降將(指馬超、黃忠)齊驅并伍?"大有怨言。

    特使速回成都轉告,劉備和諸葛亮相視一笑:"幸好沒讓他回來封侯,不然他會當庭發飆啊!"

    后來劉備暫時扣下五虎將封賞,后來告訴關羽第五人選有爭議,耽擱下來。三國志也沒有羅列,但后來"三國演義"將這一段塵封的五虎將公布了。實際上,關羽傾向了魏延,諸葛亮偏重老黃忠,而趙云謙讓,五虎將并沒公開布告。

    而關羽的孤傲,也帶來了消極一面,馬超和黃忠等人不愿赴荊,屈居關羽之下。而張飛、魏延鎮守巴中、漢中,趙云要留在成都擔負保衛工作。荊州如此重鎮,竟出現了關羽一人獨撐的局面,竟沒有一個大將可以與此呼應,成了一死角,埋下了大意失荊州的悲劇伏筆。

    劉備在成都,不應聽從眾將立刻稱帝,應集中力量實施"隆中大計"為當務之急。以勤王令號召天下,親率大軍出益州,以諸葛亮為軍師,以張飛丶馬超丶黃忠為三路兵馬大帥,直趨中原。

    另一路,以關羽為主帥,法正為軍師,配以趙云、魏延、嚴顏為三路人馬,兵出荊州,北伐洛陽。

    緩稱帝,急勤王,平天下。關羽不死,隆中計行,大功告成,匡扶漢室指日可待!

    本站為注冊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非“本站編輯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用戶自主發布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站長郵箱(190277521@qq.com)本站是非贏利網站,本網站鄭重提醒注冊用戶:請在轉載、上載或者下載有關作品時務必尊重該作品的版權、著作權;如果您發現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請立即和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關處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s-zhong.com/article/a048406059677776614.html

    分享:
    掃描分享到社交APP
    發表列表
    請登錄后評論...
    游客 游客
    此處應有掌聲~
    評論列表
    x

    注冊

    已經有帳號?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1697816782 
    五月婷婷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