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之所以會輸給趙高,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總結起來的話,一是因為秦法不允許他有太大的權力,二是因為趙高代表的其實是胡亥,真正要殺李斯的也是胡亥。

謝謝邀請!千古丞相李斯為何斗不過一個小小的趙高?其主要原因是李斯沒有真正地看清趙高,二世也昏庸。李斯身為丞相,國家二號人物,權利很大,不可能看得起趙高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宦官,可這個權利是秦始皇給的,現在秦始皇死了,秦始皇給他的權利,就打問號了,如果還有秦始皇在世那樣的權利,那就要看秦二世給他多少權利了。
秦始皇在出游途中突然駕崩,李斯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競然聽信二世、趙高的話,密謀篡改遺詔,殺死扶蘇,立二世為帝,誤國誤民。李斯上了二世、趙高的當,棋錯一步,就滿盤皆輸了。李斯的丞相的位子保住了,可是,秦二世不能像秦始皇那樣信任李斯,不給李斯什么權利,是個空架子的丞相。趙高雖是宦官,可是他是二世的老師,師生關系不錯,又加上趙高篡改遺詔有功,二世非常信任他,并給他加官晉級。以前李斯看不起趙高,現在趙高得勢,就不把李斯放在眼里了,趙高在二世面前不斷地說李斯的壞話,強加罪名,二世信以為真。雖然李斯官大,可是實權不如趙高,朝中的官員,見風使舵,逐漸倒向趙高,這樣一來,李斯的這個丞相也就陷于孤立了。
正是李斯沒有看到這一點,才出現腰斬的悲慘結局。在李斯看來,自己還是丞相,一定有丞相的權利,趙高不會出他的手心。清人有一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始皇朝了,而是二世朝了,皇帝變了,臣子也變了。趙高的小人之心,李斯沒有看清,若看清的話,就不會篡改遺詔了。扶蘇是李斯的學生,非常信任李斯,扶蘇做了皇帝,李斯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了。二世年輕幼稚,給了趙高很大的權利,其結果連自己的命也丟了。

李斯斗不過,歸納起來有三個原因:、
出身:法家和宗族內宦官。
李斯出身法家,法家的追求是以法治國,法家人的特點嚴法,人情味就少了,同時法家人的權利都是帝王給的,失去帝王他們什么都不是。李斯是扶蘇的岳丈,在沙丘最后才支持胡亥的。胡亥對他的信任不可能高,朝中沒有盟友更是寸步難行。趙高本身是贏氏宗族遠支,出身低微底下,他很懂得察言觀色,又是宦官,可以經常見到秦二世,在胡亥年期的時候,也當過他老師,一直堅定支持胡亥,這個先天的優勢。
個人能力上,李斯是個大才,他是荀子學生,對法家的理論知識是很清楚的,幫助秦始皇建立了秦國的的郡縣架構等等,但是他個人嫉妒心重,并不善于經營自己,這或許也是法家人特性,遇到明君可以發揮,遇到普通君王就很容易被冷落。權力欲很重但是不能很好駕馭權利。趙高首先精通法律,會識字,這個是他當官的基礎要求,出身低微,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時候學會察言觀色,會討人喜好,口才好。
政治架構上,秦朝的政治架構是高度集權,相權還沒有后世打。這個時期政治權利在原有公族結構向帝權和相權結合轉變,相權相對很弱,只是執行皇帝命令并溝通上下和監督下級為主。這時候內府和外朝權利也沒分開,內府接進皇帝和公族,中車府令和郎中令都是實權的地位,權利其實不小,同時署官很多,分管又大。
李斯關鍵時候,私欲熏心,置天下于不顧,沒有盡到顧命大臣的責職,才給了宦官趙高可乘之機,釀成了偷梁換柱的大悲劇。到頭來,禍國殃民連帶自己也成了刀下鬼,一失足,成千古恨!
秦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不幸途中病重而亡。秦皇只帶了幼子胡亥。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駐扎在北疆。
趙高對李斯說:"扶蘇上臺,可能會重用儒家行仁政,不會用汝法家行酷政。不如改立胡亥為帝,永享富貴榮華。"
李斯一時堅信不疑,低估了趙高陰謀奪權的能力和手段。趙高大權在握,就露出了兇殘真面目,在朝堂公然上指鹿為馬,凡不服者殺無赦。玩弄胡亥傀儡于指掌中,假詔殺了太子和蒙恬,并殺光了秦皇之子。而李斯父子同樣被下獄和腰斬。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秦帝國,就此開始崩潰瓦解了。

不能小看中車府令,官雖不大,權力不小。他是專門為秦始皇管理車輛,并隨時侍駕出行的人;常年伴君左右,隨時能對皇上進言的人;也是很多官員爭相交結的人。而趙高這個中車府令更有不同,他的長處不僅僅是駕車,他還精于律法,并兼著另一項工作,就是教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學律法判案斷獄。在老皇上面前鞍前馬后,在小皇子面前伴讀執教,加上自己聰明憐俐,趙高也算是混得風生水起了。
當然,和李斯這類大人物,國家柱梁,朝廷重臣相比,那又只能是小人物了。趙高雖為近臣,也只是待侯人而已,何況一太監,怎能入得了丞相法眼。估計早些年李斯就沒有正眼瞧過他,更不會把他當作自己將來的對手。可是最后結果是堂堂大丞相栽倒在小小的中車令府手中,落了個腰斬于市的悲慘下場。
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得勢于矯詔。偽造兩道詔書,奠定了趙高橫空出世,一道詔書胡亥上位,二道詔書扶蘇賜死。反而一個大丞相居然服從了小小中車令府,為自己挖了一個大坑。于是,什么時候埋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胡亥變成了秦二世,擁戴之功當然是趙高,沒有李斯什么事了。
李斯傻啊,也不。才干非凡的他也有軟肋,想李斯本布衣出身,又并非秦國人,憑一本《諫逐客書》開始立足秦國朝堂,幾十年忠心謀國,為秦國之掘起,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自己也成為全天下之丞相。秦始皇一死,新的主子會如何待他?還能象過去一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嗎?這種擔憂只能在心里,不可與人說。
當秦始皇死,趙高與胡亥密謀矯詔,沒有丞相李斯認可一切為白費。胡亥看李斯似一個巨大的障礙,但在趙高眼中如同無物,他能抓到李斯的軟肋。
他只對李斯問一句:如果扶蘇即位,你在扶蘇心目中比蒙恬如何?李斯立馬焉了。蒙恬秦國老牌貴族,握重兵守長城,扶蘇為監軍,兩人朝夕在一起,論與扶蘇私人感情和秦國傳統貴族地位,自己非秦人且布衣出身確有不如。相比趙高身份低下,將來好控制得多。于是一切都按趙高的即定方針辦了。
李斯聰明嗎?也不。與君子相爭即便失敗失去的只有身份地位,與小人相斗則不同,小人陰暗手段卻殺人于無形。
從此胡亥成了秦二世,不問國事只沉湎聲色犬馬,趙高成了郎中令只取悅于胡亥,李斯貴為丞相卻難見皇上一面。
李斯不但斗不過趙高,甚至被趙高當狗虐,他想見皇帝趙高會"好心"幫他,每當秦二世玩女人正高興,李斯跑進來匯報工作,睡覺正香時,李斯進來談國事,類似事件多了秦二世如何不恨,趙高再通過熟知的律法,開始羅織李斯謀反罪名,李斯終于走到了盡頭。
李斯死前仍在喊寃,他自己挖的坑,或許早忘了。趙高提醒了他:你有什么寃屈到地下找秦始皇去說吧!他啞口無言了,他還有臉見秦始皇嗎?
說道丞相,其實,秦國歷代的丞相都沒什么好下場,看看商鞅,看看張儀。
所以李斯做丞相做的中規中矩,絲毫不敢做僭越皇帝的事情。
那么,還是一句話,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還是皇帝說話算數。
為什么這么講呢?看看呂不韋的下場就知道了。
呂不韋對秦始皇干涉太多,被弄死了。試問李斯會不會是下一個呢?
秦始皇是什么脾氣?
所以,聽過呂不韋有門客3000的,卻沒聽過李斯有多少門客。被二世殺的時候,也沒多少勢力。
趙高就不同了,他是二世的老師,古代也將尊師重道。況且,二世不怎么會做皇帝,什么都得問一下老資格的趙高,為什么問趙高呢?這就涉及到戀父情節。
秦始皇做的太牛了,二世當然想學父親,可是,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他基本上是見不到皇帝的,同樣的問題,秦始皇父親遇到,會怎么做呢?
不過,趙高就不同了,他是秦始皇的中車府令,常伴秦始皇左右,看過秦始皇做事,知道他遇到什么事會下什么樣的決定。
所以,二世一定會重用趙高,而且二世的即位本來名不正言不順,宮闈里趙高肯定下了不少,李斯是外朝官,壓根很少見到皇帝。
文/牛在看你
在一般人眼中,丞相李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趙高只是一個小小的宦官,無論從權力還是威望上講,趙高都無法與李斯相提并論,因而產生困惑:大丞相怎么就被小宦官弄死了呢?
由于歷史的誤傳,讓人們放大了李斯的“大”,縮小了趙高的“小”,也忽視了權利斗爭的基礎——政治勢力這個問題。
李斯之所以不是趙高的對手,歸納起來有三個原因:從職位上看,李斯的丞相,不比趙高的郎中令有實權;從個人能力上看,趙高左右皇權的條件和能力,遠非李斯可比;從政治架構上看,法家體系下的秦朝,李斯沒有撐腰的政治勢力。
朝堂職位:李斯與趙高,到底誰手上的權柄重?
李斯官居左丞相,趙高是中車府令兼郎中令,車府令即西漢的太仆,郎中令即后來的光祿勛,都是九卿之官,歸丞相統管。從職務高低看,李斯是趙高的頂頭上司,是不是意味著李斯可以分分鐘捏死趙高呢?
1.秦法架構下的朝政,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
秦朝是中國唯一一個,以法家思想為統治工具的帝制王朝,在這種結構下,皇帝是唯一的決策者,所有的官僚體系都圍繞秦法運轉。秦法將所有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包括丞相在內,都是法律的執行人。
所以,秦朝是典型的吏治結構,基層吏員按照秦法辦事,高層官員按照秦法實施監督權,決策權都在皇帝手上。李斯和趙高本質上一樣,都是法律的看門狗,職務上有差別,都沒有實際權力,無所謂權力大小。
這種情況下,對皇帝個人素質要求極高,所以秦始皇很累:
“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他老人家每天審閱120斤重的竹簡公文,不分白天黑夜,一捆一捆送到他的案前。看完還得做出批示,工作量非常大,還得有非常強的決策能力。丞相和九卿,無非是提點意見,然后遵照皇帝的批示去執行。
這種結構,李斯和趙高的所謂權力,也就是半斤對八兩。
2.李斯的丞相,不等于“外朝一把手”
秦始皇在世時,李斯從客卿被提拔為廷尉。廷尉相當于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當時的九卿之一。因為擁立之功,被秦二世提拔為左丞相,右丞相是馮去疾,位在李斯之上。
西漢的三公九卿制,朝政的決策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公為首,上報皇帝批準,再交由九卿執行。但是秦朝顯然不是這樣,丞相有左右,九卿制還不完備。
李斯的職責主要有兩個:一是皇帝與基層的溝通渠道,統籌九卿工作落實和反饋;二是決策參謀,給皇帝提提個人意見,不能自行決策。沒有垂直的決策指揮權,丞相只是監管領域比趙高大了些,不等于權力大。
3.趙高的郎中令,更接近權力核心
趙高一人身兼兩職,車府令和郎中令,車府令掌管皇家車馬儀仗,兼戰備后勤物資供應,后來由趙高的弟弟趙成接任。郎中令的職責特別龐雜,官員設置數量也很龐大。
它的職能有:皇宮內院的安保、皇帝的朝政決策顧問班子和秘書團、預備官員管理、祭祀、典籍管理、官員選拔、軍事行動參與等等。比如羽林軍就歸郎中令統屬,中郎將就是郎中令的直接下屬。諫大夫、中大夫、太中大夫、博士、郎官等文官集團,統歸郎中令直屬。大臣與皇帝的溝通,也必須通過郎中令下屬的謁者。
名義上,李斯是趙高的領導,但是趙高的很多工作直接對皇帝負責,李斯無法插手。比如皇宮宿衛,中郎將、羽林衛的調遣,謁者工作指派等等。
通俗講,李斯是“縣官”,趙高是“現管”,李斯是沒有決策權的“縣官”,趙高卻是有指揮權的“現管”,到底誰的實際權力大,一眼見分曉。
個人能力:李斯與趙高,誰更能操控皇權?
秦朝的政權結構,決定了誰更接近皇權,誰就可能擁有皇帝授予的實際權力。很明顯,趙高具有李斯無法相比的優勢條件和“個人素質”。
1.趙高操控皇權的條件和手段
①趙高的工作性質
有人說趙高是宦官,其實沒有任何證據,他應該是正常的男人,只不過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是皇帝的近臣。東漢之后,才由宦官掌皇宮內院的規定。
毫無疑問,趙高的身份,決定了他具備左右皇帝決策的條件。李斯所有的奏章,要通過趙高的手才能到達秦二世,趙高可以過濾掉他不希望秦二世看到的內容:
“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即便能傳遞到秦二世手上,解釋權也在趙高手上:
三言兩語,趙高就把李斯對他的指控,說成了李斯個人效法田常擅權。胡亥耽于享樂,與外臣隔絕,客觀上給趙高操控皇權創造了條件。
②趙高的個人條件
趙高能玩弄秦二世于鼓掌,表明趙高個人的能力非常強。趙高跟秦始皇同宗,同屬嬴姓趙氏,他能走向權力中樞,絕非奉迎二字能概括。據《史記》記載,趙高精通法律,書法造詣水準極高。
秦國對官員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懂法律,趙高精通法律,所以秦始皇讓趙高做了胡亥的老師。秦朝統一文字,出了三本標準字庫,其中《爰歷篇》就是趙高的作品。秦始皇在世時,趙高就很受寵幸,官居秘書長,經常隨他出巡。
可見,按照當時對人才的標準,趙高絕對是專家級人才,跟李斯相比,雖不及其思想深度,但是能力未見得比李斯差。
③趙高的政治手腕
趙高的政治手腕,卻遠比李斯強百倍,他玩死李斯的步驟非常清晰:
第一步,隔離皇權。打著為胡亥盡忠的旗號,激發胡亥最本能的需求,讓他與外朝隔絕,為自己操控皇權奠定基礎;
第二步,操控皇權。利用身份優勢,對外培植黨羽,對內巧言令色,閉塞言路,成為皇權代言人。
第三步,打擊異己。趙高針對的不僅是李斯,而是所有反對派。他的手段之巧妙,讓人膽寒。比如唆使李斯進諫,專挑胡亥玩樂興頭的時候,給他找霉頭。又比如,他不動聲色的火上澆油。
第四部,架空皇權。當外朝黨羽遍布,內廷防務落入自己手中后,趙高露出了毫不掩飾的兇殘。
2.李斯不懂權術
相對于李斯,他既不具備接近皇權的條件,也沒有出色的政治手腕,個人的貪欲還被趙高牢牢撰在手中。
法家三把刀:勢、術、法,李斯只懂法,趙高更擅長于勢和術。恰恰是勢和術,才是政客們打擊異己,鞏固權勢的有效手段。李斯“單純”得一度對趙高非常信任,希望通過趙高,來勸諫秦二世。
可見,李斯這個法家弟子,是頂層設計專家,對權術的運用一竅不通,也不懂人性的險惡之處。所以,跟趙高火并,看起來高高在上的李斯,實則不堪一擊。
政治結構:李斯之殤,映襯了法家體系的缺陷
趙高一句話,干掉了兩位丞相和一位御史大夫:
一次進諫,三位帝國最高領導集體被干掉,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這在任何一朝都不可思議。秦帝國的文官集團,怎么就那么水?
1.帝制結構下權力分配法則
政治是勢力集團之間的權力分配,均衡是相對理想的狀態。但是,秦朝不行,因為秦朝沒有政治勢力。
秦朝以前,是王權與宗室勢力的動態平衡;西漢以后,是皇權與士族集團(門閥集團、士族地主階級)之間的權力動態平衡。唯獨秦朝,商鞅變法后,宗族被鏟除,士族未成形,皇權成了唯一的政治勢力。所以,秦帝是完全的獨裁。
所以,秦朝的政治斗爭,是朝臣之間,以及朝臣與皇權的單打獨斗。
2.秦法破壞了權力結構的均衡
皇帝的絕對獨裁,失去了勢力的掣肘,這種政治結構就是一種極度不穩定狀態。受到政治勢力左右的皇權,雖然會表現出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常常會影響決策效率,逐步走向僵化,但是它的穩定性所能發揮的均衡作用,卻不能忽視。
秦法卻摧毀了這種結構,試圖靠法律的“機械運轉”,代替政治關系。事實證明,秦法不具備這個能力,失去均衡的秦帝國政權結構,在皇帝的獨裁領導下,迅速偏墜,又沒有政治勢力幫它糾偏。
由此二世而亡!
3.李斯的孤單與趙高的狐假虎威
從秦朝政治結構的缺陷,我們再來審視李斯與趙高的斗法。
表面上看,李斯與趙高,是拳擊臺上的兩名運動員。其實不然,李斯代表個人,趙高代表的卻是皇權,他狐假虎威!以個人對獨裁的皇權,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對抗賽,李斯毫無勝機。
但是,如果將他們放進士族集團與皇權制衡的年代,給李斯背后一個強大的士族集團,趙高還能左右皇權嗎?他還能“指鹿為馬”嗎?士族集團的奏章就可以淹死他!
商鞅變法摧毀了政治勢力,士族還未發育成熟,像李斯這一類,以客卿身份在秦國起家的政治家,既無家族勢力可言,也無政治根基的累世沉淀,失敗不也是必然嗎?
當時只有一個明白人——叔孫通,叔孫通一頓奉承拍馬,下了朝面對儒生們的指責,說的最緊要一句話就是:“公不知也,我幾不脫於虎口!”然后馬不停蹄逃出咸陽,而指責他的儒生們,顯然沒看穿危機,留下來等著挨刀!
叔孫通看穿了什么?皇權勢力無所顧忌的獨裁吶,就像老虎隨時吃人!李斯但凡看明白這一點,他應該明白,自己跟趙高的對決,其實就是跟皇權打擂臺,不用登臺,他就已經輸了!
其實,很簡單,因為李斯是文人。
不錯,李斯的確厲害,縱橫捭闔,引經據典,推陳出新,鶴立雞群。
但是,他忘了,他的對手是什么人。
人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因為,他們不管對象如何,總是按自己的常理出牌,不夠圓滑,不夠實際,不夠策略,不夠厚黑。
一句話,原則性太強,靈活性不足,不能從政治手腕上處理問題。
而趙高是什么人呢?
小人一枚。
小人是什么人呢?
就是有奶就是媽,就是沒有原則,就是無底線,就是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而他的目的,又不高尚,沒有什么道德原則。
故從長期看,邪不壓正,君子是主體,但是從局部看,
很多時候,君子敗于小人,死于小人。
死于天真,死于原則,死于不能夠不擇手段。

先說我的答案:秦始皇沒有理由斬殺趙高。李斯斗不過趙高,是因為趙高比他更能看到他人的軟肋,李斯被趙高拿住了軟肋,所以后來堂堂一國丞相,被趙高玩弄于股掌之上。
先說第一個問題,秦始皇不但沒有理由殺趙高,反而非常的欣賞趙高。
為啥?
因為趙高同學在秦始皇治下,那絕對是一個值得重用的優等生。
首先,趙高的出生卑微,是在隱官之地長大的苦孩子。啥是隱官之地,就是勞改釋放人員再就業中心。趙高的母親是有前科的刑滿釋放人員,趙高的父親是在再就業中心就職的小公務員一枚。
趙高就是他們的愛情結晶。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趙高從小就知道這輩子要想出人頭地必須靠自己,拼爹拼媽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趙高從小刻苦攻讀文書刑律,而且認真練習書法。
順便說一句,趙高的大篆書法放眼整個大秦帝國都是數一數二的。
自學成才的趙高長大后成為了皇宮里面的小職員,因為業務能力突出,被秦始皇欽點做胡亥皇子的法律專業輔導員,兼皇家小車隊調度班長(中車府令)。
窮人家長大的孩子,最擅長看人臉色。趙高把胡亥服侍的妥妥帖帖。因為他知道,自己這輩子的幸福全指望這個豬頭豬腦的二皇子了。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趙高就是那個有準備的人。
機會,就是秦始皇東巡。
秦始皇東巡,病死于沙丘。臨死之前命令趙高寫下詔書,準備傳位公子扶蘇。
為啥讓趙高寫詔書呢,這是因為此時趙高不但是小車班班長,還是秦始皇玉璽的保管員,而且,趙高還寫的一筆好字,別忘了他還是一個大書法家。
壞人光壞并不可怕,又壞又有才華,才特么的最可怕,是不是這個理?
詔書寫好,秦始皇也翹辮子了。
趙高這時候開始博前程了,如果把詔書發出去,他這輩子也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了。
他一直押寶在胡亥身上,圣旨卻要傳給扶蘇。扶蘇跟趙高有沒有一毛錢交情,真上位了,趙高別說小車班班長,估計車屁股都摸不著了。
于是趙高先是說服胡亥篡位,再說服李斯支持篡位。
李斯一開始還猶豫不決,趙高一眼看到了李斯的軟肋:貪慕權力。
趙高做思想工作一針見血:如果扶蘇當皇帝,丞相的位子肯定是蒙恬的,跟你李斯一分錢關系沒有。
你是想繼續榮華富貴嗎,還是被排擠成一個邊緣人,自己選邊站吧。
李斯選了胡亥。
趙高是輔佐胡亥上位的第一功臣,自然倍受恩寵。
但是他不滿足,因為李斯在他上面,他不愿意抬頭的時候看見李斯的屁股。
搞掉他!
搞掉李斯,趙高使用的是離間計。
李斯畢竟是一個工作能力突出的丞相,要想離間,必須讓皇帝討厭他。
趙高首先把胡亥給隔離起來。
胡亥是個大活人,每天都要開御前會議,有沒有患上新冠肺炎,怎么隔離呢?
好辦。
趙高對胡亥曰:皇帝你還年輕,想要保持威信不容易。朝廷上都是老江湖,熟悉各種行政法律,你天天跟他們研討治國政策,回答多了難免不會出錯,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瞧不起你?
胡亥天真的問:那咋辦捏?
趙高曰:好辦啊陛下,距離產生美啊,距離也產生神秘感啊。你讓這些老家伙見不到你,他們慢慢就會害怕你,摸不清你的底細了。你就有威信了。
胡亥:那工作咋辦?
趙高:好辦啊,有老臣在。老臣就是一條忠實走狗,全心全意為陛下服務。重活累活您交給我,我來跟他們斗!
就這樣,胡亥和宮女們走進皇宮的大森林里過起了幸福的生活,秦朝話事權落入了趙高手里。
最后,趙高挑撥離間,誣陷李斯有謀反之心,把李斯打入大獄之后,嚴刑拷打,李斯屈打成招,一代名臣最后落得個爺倆手拉手跳黃泉的凄慘下場。
這就是趙高的小故事,大家覺得是不是很溫馨浪漫鴨?
李斯戰國時期秦國丞相,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秦始皇時代的權臣也是一只找到了糧倉的老鼠;他為了自己的權利至國家的命運于不顧聽信趙高的慫恿,設計害死公子扶蘇大將軍蒙恬。
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權利僅次于皇帝。他擁有治理國家的權利,卻也只是一個為皇帝打工的外人。所以當皇帝想要處理他的時候,他就在劫難逃。
趙高是一個閹人,他可能存在這嚴重的心里扭曲;他又是一個努力的閹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精通了秦國律法成為秦始皇的中書令專職為皇帝蓋章;后來又成為公子胡亥的老師。
在胡亥登記成為皇帝這件事上趙高是最大的功臣。再加上他從小教導胡亥,可想而知胡亥對他的信任與倚重。
因此在胡亥登基為秦二世時,趙高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逐漸超過了李斯的作用。他所說的話胡亥更是言聽計從。
趙高告訴胡亥,曾經的那些偉人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人早晚都要去見閻王爺的,所以你應該好好享受將國家的事交給我來處理。
他還對胡亥說:你剛剛登基在朝中沒有威信,如果事實沒有處理好就會有更多的人反對您,所以請您不要見朝廷的大臣了,有什么事到我這先過濾一遍再匯報給您;即可以避免您處理不當而丟了面子又不耽誤工作。
就這樣趙高掌握了最高權利,沒有趙高的允許沒有人能見到皇帝。
李斯幾次去見皇帝都是皇帝在陪美女們喝酒耍樂的時候;于是胡亥開始厭惡李斯。趙高不失時機的在胡亥面前說李斯的壞話。
這樣的情況下趙高得勢,李斯作為趙高最大的政敵被處死;不久后趙高就替代了李斯宰相的職位。
還有一個原因,在進入戰國時期以來各諸侯國都在對內部進行改革。他們不斷加強皇權,而秦國是做的最好的;這也是為什么呂不韋同樣為宰相卻也難逃一死的命運。
回顧秦國歷史,真的和趙高這個閹人分析的一樣。從商鞅開始沒有哪個秦國宰相是有好下場的;商鞅死后還被車裂,張儀跑到魏國度過晚年,呂不韋被迫自殺。這是統治者為了鞏固地位的手段也可能是政見不和,甚至有可能只是為了緩解矛盾。
無論哪種原因統治者想要殺死宰相已經是輕而易舉的事。而這時候的趙高已經掌握了秦二世,秦二世對他言聽計從所以趙高殺李斯實際上借的是皇帝的名義,殺李斯對于這時候的趙高并不困難。